作者:泉琳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18-11-13 17:9:39
科學節(jié)奉上饕餮盛宴

 
今年正值中科院建院69周年,為此,中科院集合北京地區(qū)20多家院所單位,于10月27日至11月4日期間舉辦大型科學節(jié)活動,旨在通過形式多樣的科學傳播活動,向社會公眾展示中科院的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解讀公眾關(guān)注的熱點問題,分享科學研究故事,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
 
9天25場科普活動,這份來自中科院科學節(jié)的饕餮盛宴,既是中科院公眾科學日這一傳統(tǒng)科普項目的延續(xù),更是中科院在科普方式與手段上的一種全新嘗試。
 
“什么是導語?”10月27日上午,在中國科學報社一樓會議室里,一堂別開生面的新聞基礎(chǔ)知識講座一開始,培訓老師首先就拋出了這個問題。
 
“導語就是類似導游說的話!”“導(島)語(嶼)有沙灘、有大海……”講臺下一群活潑可愛的“藍精靈”脫口而出的答案,讓人忍俊不禁。他們一個個身穿統(tǒng)一的藍色坎肩,上面“科學小記者”的標志格外顯眼。
 
這里正是中科院首屆科學節(jié)特色活動之一——“科學小記者”新聞采訪寫作培訓的活動現(xiàn)場。
 
模仿科學記者報道新聞、像大人一樣“跑會”,對于這些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件具有吸引力的事情。“許多孩子渴望通過這樣的活動真正走進科學,走進新聞報道領(lǐng)域。”擔任培訓講解的《中國科學報》記者胡珉琦表示,這已經(jīng)是她第三次參與“科學小記者”的指導活動了。
 
據(jù)了解,“科學小記者”活動旨在通過一系列科學記者職業(yè)體驗活動,包括寫稿、改稿、采訪、播報等新聞流程,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素養(yǎng)、思考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寫作能力。
 
在短短的周末兩天里,“科學小記者”活動共舉辦了4場,行程緊湊,信息量滿滿。孩子們先后到中國科學報社、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科院計算技術(shù)研究所參觀、學習、互動,親近科學家,接觸科研活動,切身體驗了一回用自己的視角和筆觸進行科學傳播。
 
“成為科學小記者本身是一個開放性的任務,能培養(yǎng)孩子解決與克服困難的能力。在寫作過程中,孩子會更清晰地反思自己的經(jīng)歷和收獲。”胡珉琦說。
 
據(jù)介紹,本次活動主要面向北京地區(qū)6~12歲兒童。在接下來的日程中,科學小記者們將繼續(xù)奔赴中科院各個研究所,在科學大院里探究、采訪,圓上這一個個小夢想。
 
一直以來,在科學普及與科學傳播方面,中科院從未缺席。此次,中科院更是推陳出新,積極搭建科學普及平臺,讓更多人走近中科院,接觸科學、了解科學、愛上科學。
 
首屆中科院科學節(jié)以“創(chuàng)新引領(lǐng)發(fā)展 科技擁抱生活”為主題,在為期9天的活動中,中科院組織北京地區(qū)的20多家院所,舉辦25場大型科普活動,包括人工模擬降雨實驗展示、科普劇目展演、博物館奇妙夜、科學植物畫展、科技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挑戰(zhàn)賽等。
 
從熏陶科學教育的維度出發(fā),為了能夠著力培育受眾的科學理性思維,中科院各個研究所還針對不同目標人群量身定制了很多精彩活動。
 
比如,微生物研究所面向一年級以上的學生開展了《大型真菌王國奇趣游》《我們身邊的乳酸菌》《微生物大世界》等生動有趣的科普報告,同時還開設用顯微鏡、解剖鏡觀察微生物的活動,讓學生們可以近距離觀察微生物、了解微生物。此外,微生物所還與中科院行政管理局一起,為觀眾呈現(xiàn)《太陽家族》《我是未來科學家》等科普劇目。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結(jié)合自身特點,設置了探索“天外來客”的活動。通過觸摸分辨各種不同類型的隕石,讓孩子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收獲天文知識,了解宇宙的浩渺和生命的起源,培養(yǎng)他們科學的思維方式和不斷追問探索的好習慣。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則將我國的五谷植物以科學繪畫與植物標本相結(jié)合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在宣傳科學研究成果的同時,也普及了植物科學知識。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和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則通過妙趣橫生的夜游博物館活動,讓小朋友在了解動物與古生物知識的同時,在游戲與互動中度過奇妙的博物館之夜。
 
此次科學節(jié)的舉行,既是對中科院科學歷史、科學精神和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以科研成果為核心加強人才、體制、智力支撐等的全方位展示,也彰顯了中科院作為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的責任與使命。立足自身科研科技資源優(yōu)勢開展科學傳播,讓公眾走近科學,中科院一直在路上!
 
《科學新聞》 (科學新聞2018年10月刊 科學傳播)
發(fā)E-mail給:      
| 打印 | 評論 |